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201期>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56)——大风无言作

[第201期]  发表时间: 2025-07-03 17:3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⑤ 利根二乘人听闻十缘起法,知道有“本识”
 
  利根的二乘人听闻 世尊解说十缘起法时,他们会去思惟:既然名色的存在、存有,就是因为有“识”的存在,世尊又说明当探究这个“识”是因什么法之存在而有时,发现就只能探究到这个“识”为止(齐识而还),这个“识”是“名色”以外的“识”,一切法都不能超越这个“识”(不能过彼),亦即是说明这个“识”是诸缘起所生法的根源,也是还灭的尽头,这个“识”前面再无一法—即使是 世尊也不可能找到任何一法能超过这个“识”;此即说这“识”是根本、本住、常住,本有的,这就是“本识”、就是“诸法本母”。
 
  利根二乘人也会回头检视世人之所见:世人多以为“因缘”能出生诸法、诸法是“因缘”所生,然世人以为的“因缘”都不离有生有灭之法,实际上只是从世间诸法的生生灭灭及生死轮转等现象来说“因缘法”、“缘起法”,本质上是无因唯缘的戏论。阿罗汉如理思惟、观察、分别,就能了解世间法中没有任何一法是“缘起法”的根源而能来出生世间一切诸法,世间一切诸法都只能是其他“缘起法”的“缘”,以一切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亦不无因生,因此没有任何世间法能是缘起诸法的“根本因”,一切“因缘起所生之法”的根源必然是一个常住法;在“有因、有缘”的条件下,“根本因”就藉著诸缘而成就了世间诸法的出生。所以实际上,不是说世间法中能有任何一“缘起法”来出生“诸法”,佛法说“诸法都是有因、有缘才得以出生”所说的“因”也不是指“缘起法”中的诸有支;“缘起法”说的是“诸法的出生,是由根本因藉种种缘而生起”,这才是缘起的轨则,所以“缘起法”又称为“因缘法”。
 
  缘起生,要有“本识”为根本因
 
  然在确认如是正理之后,就要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既然佛法不说无因生,那究竟这“缘起生”是怎么一回事呢?由以上所说可知缘起在说“因”与“缘”,然遍寻一切世间所谓之“因”与“缘”都是落在“世间法”,即知这些都是“缘”,不是真正能生诸法的“因”。所以,必然有一根本法存在,不落在世间法中,但又能伴随世间法,祂能“监别”诸法、随应诸缘,祂才是出生诸法的“因”。所以,利根二乘人听闻到“入胎识—本识”这无生无死的不可思议的“心识”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这岂非就是在说第八识才是“缘起法”之根本?这“本识”是“出世间”的“非缘起法”,这“非缘起法”能生世间的“因缘所生法”,这“本识”就是“能生之因”;否则不会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这也同时说明了这“本识”是可以找得到的,但祂不是世间法,所以利根的二乘人就知道:这不是 世尊要我们去找的标的(根性不相应故、智慧所不及故),我们二乘人只要相信本识的存在,观察现下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确认诸法是虚妄、无常、苦、空、不是常住的真“我”,灭尽就是。
 
  ⑥ 利根二乘人由“不离如、不异如”,知“本识”是“如”
 
  根性比较好的二乘人也会思惟(缘觉种性的根性与智慧又胜过声闻种性):当初听闻声闻法时,就知道四圣谛的每一圣谛是“不离如、不异如”;现在又说到缘起法的每一缘起支、缘起所生法,也是“不离如、不异如”;这就清楚表示了诸法之“生”是与“如”有关,不能离开“如”而有“生”。这样再配合之前所说 世尊在示现成佛前,寻找、探寻“因何而有诸缘起支之有”时,将一支又一支的缘起支法往前回溯探索,最后抵达了“识”而无法超越,所谓“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成就了十因缘法的观行;这同时表示了这个“识”是不须任何法之存在而本有、本来存在的,“本识”之前更无任何一法;而“缘生法”(缘起所生法)都是可还灭之法、可灭尽之法、依他起之法,都是有生、有灭之法,然此“识”不是依他起法、此“识”即无可灭;此“识”既是本有,亦是诸法现行与存在之根本,即名“本识”,非缘起所生法、非缘生法,这是本有之法、无生之法。
 
  二乘法的“如”就是“本识”
 
  既然缘觉乘所观之缘起所生法—三界诸法都是缘生法—都不能离于如、都不能异于如,而声闻乘之四圣谛也是不能离于如、不能异于如,这“如”就是常住法、本住法,祂与二乘法中四圣谛所观之缘生法(缘起所生法)都一直相伴(出生、显示诸法故必定与诸法和合运作),这就表示祂是与有情“名色”一直相处、同时俱转、有功能作用的“本识”;所以,“如”必然是“本识”,“本识”必然是“如”;如果不是如此,亦即本识犹如七转识一样不具备“如”的体性,则本识必将变异,则便无法维持这与“名色俱转”的功能作用,更将无法出生名色等法;然圣教已说“本识”是与“名色”俱转,即此“本识”就是圣教所说的“如”。
 
  根性好的二乘人理解“本识”是出生“名色”之因
 
  根性好的二乘人也可以单独从 世尊所说这“识”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来思惟,即名色的一切种子之集起、种子之功德现行、推动种子功能、这名色种子之异熟成就与世间诸法为缘之监别,全都是由这“识”藉缘来完成;所以,这函盖了名色之“有、存有”、“生、异、灭”,因此如果要说名色不能离于“如”、不能异于“如”,就一定是在说这“本识”,以名色不能离于“本识”而得以有“生、异、灭”,不能异于本识的功能功德而有名色,即“本识”就是这“不异如、不离如”的“如”。由此思惟,虽然利根二乘人尚未亲证“本识”,但他已可确认这“本识”即是“如”。
 
  利根二乘人也可再作思惟确认:这我所看不见的“如”与诸缘起所生法有连结,有何连结呢?三界诸缘生法都不是“生因”,莫非这“如”就是“生因”?三界诸法生灭无常虚妄,然这“如”顾名思义是“如如—不变”,祂不是可变异之法,祂就不是无常法,更不可能是生灭法;一切实证的佛弟子现观时也是如此,所以这“如”是常住法。唯有这“如”才能出生诸法,为诸法之“生因”,由于有“如”,所以说诸法可得出生;因此再回到这“识”—“本识”上来说,就可知道,能为“生因”,本来就一定是“心”、不可能是“物”。再思索:“本识”就是“心”,有情“名色”之“有”就是来自这“本识”,“三界有”就是有“生”,即非本有法,因此有情“名色”之“生”就是来自这“本识”,所以这“如”就是在说“本识”,祂是万法的“生因”。
 
  ⑦ 利根二乘人知道有因有缘,才有诸世间
 
  有的利根二乘人想:这本识既然为生因,为何不会有诸法一直出生等情况呢?因为 世尊说必须“有因、有缘”,即必须要有相应的“世间诸法”为“缘”。且再思惟:过去行已灭,未来行未生,这如何可以连结而对缘受报呢?如何可以因果业报酬偿无所错谬呢?所以必有业种为因,本识才能藉缘来产生业果,因此这“本识—如”能在有情造业时,储存业种,然后再监别诸缘,当业种成熟时,就令之起现行;所以不是如世间主之大我思想—主张有大我一直生、一直生;乃至以为有造作者、主宰者来出生诸法,这都没有兼顾到这“业种、世间诸法为缘”的道理,这也是为何“苦圣谛、集圣谛”都不能离于如、异于如的道理,因为这些都不能离开这“本识—如”之功能而有的缘故。
 
  ⑧ 利根二乘人知道这“本识—如”就是“涅槃本际”
 
  至于再继续思惟 世尊所说“识”与“名色”的关系时,这些利根的二乘人也能理解:这“本识”是本有法,因为这“本识—如”就是不坏之法,我固然可灭尽一切名色五蕴十八界—世间“我”—不受后有,但这本识非是可灭之法,祂是本有之常住法;因此这就是二乘圣者要找也找不到、要证也证不得的“涅槃本际”,因为有这“本识本际—如”才有涅槃可说;因为这“本识”就已经是不生不灭的本有之法了。
 
  世间众生继续轮回时,“本识—如”祂就奉陪到底,一直伴随著他,从入胎、住胎、出胎、儿童、少年、青少年、中年、老年、死亡,如是不断重复这过程而成就生死轮回,所以,世尊方便说这“名色”是“识因、识习、识本、识缘”,实际是在说“识—本识”在运行这名色相连属、相关连、有关的“因、习、本、缘”之功能作用,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误会说这“名色”可以出生“本识”等种种乱套胡说;“名色”已是所生法、被生法、缘生法,哪里还有能出生他法的功德功能与作用呢?所以,如果想要来世没有“名色”的存在而离三界苦,其实就是意根也要决定愿意自己消失,即是被意识心说服,意根不再要有后有(未来世),则这“本识—如”也就不再运作祂出生诸法的功能作用,就变成了只剩下灭不了的祂“本识—如”独自存在,这就是二乘“涅槃”。
 
  ⑨ 利根二乘人由缘起法知道世尊成佛是在世间示现
 
  由此可知,利根的二乘人是能深入思惟缘起法,最后得知这“本识—如”就是“生因”,只是他找不到这“本识”,他必须要到第二转法轮般若时期,回小向大才有因缘触证这本识;有的阿罗汉则是回小向大后,要到第三转法轮方得触证。因此,利根的二乘人也会清楚他自己不是佛,距离 世尊所证非常地遥远。
 
  如是能如理思惟缘起的利根二乘人,也会知道即使他可以找到这本识,也不可能一刹那就穷尽底源—知道本识所函盖的一切内涵与功德,而来圆满一切种智。然 世尊是如实语、不异语、不绮语者,既然 人天至尊已在大众前自宣告为正遍知,已了解一切本识所有内涵与功德,因此可知,世尊很早就亲证这本识,而且 世尊也不是这一世在示现触证后,才开始一一亲证与胜解本识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功德而圆满一切种智的。此因 世尊自说以十因缘法先找到这“识”,然后再继续由此识支推到老病死支,再往溯十二缘起支至于无明,就成佛了(或详细说,触证此“识”后,发起如来大圆镜智,再于日出前的夜睹明星,成所作智现前,见性成佛 [平实导师,《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于是下生人间,示现为凡夫,从头开始修行,在一世之间示现从凡夫地到达佛地;于是在半夜明心发起大圆镜智以后,天明之前眼见明星光明而眼见佛性时,成所作智现前;这其实是缘于妙觉位的“识阴尽”,使六根在一时之间“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的功德究竟圆满,于是现在眼见佛性时成所作智现前,成为究竟佛。】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6年4月初版五刷,页300。]);因此这一切一定是“示现的”。
 
  因为二乘人也很清楚僧团中有求佛乘(菩萨乘)的学人(如《增壹阿含经》所说),有的学人更已亲证本识,但并非成佛,且对许多法还是不明白,这就说明了他们尚未全然理解“本识”的一切功能差别,即本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圆满亲证的。所以,他们也会更信受 如来功德不可思议,如来之成佛是“示现的”,绝对不是世人表面所见—佛陀这一世才开悟的;这些利根二乘人在思惟过后,就更恭敬 如来,清楚 如来功德不是他们所能望其项背的。
 
  ⑩ 利根二乘人清楚佛法的根本、本质都是在说八识
 
  当知《阿含经》已说有第八识之实质,唯并未使用第八识之名(名称等);利根的二乘人自能从上述所说加以思惟,相信有“本识”的存在,再配合所知的六识、意根(非色根),所以“本识—入胎识”排序在第八,名为第八识,这就是《阿含经》所呈现的“本识—如—第八识”之含意。
 
  未见缘者不得见本识
 
  因此,愚痴人自以为 世尊在第一转法轮时没有解说八识,其实哪是这样呢?只是没有使用这“第八识、阿赖耶识”等文字名言来说明,还是有说了这个“识”的本质以及相关的义理,如上所述。既然有情就是名色,这名色以此“识”为“本”,这个“识”当然就是“本识”,因此大众不该以贼作父—反以“名色”六识为“本”、为“我”。世间凡夫无智愚痴者自以为了解佛法,就如同《中阿含经》 世尊说一切“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未见缘者”,没有真正理解这本识的道理,无论如何穷尽心思,于世间思量、观察、分别这缘起法的真实义,都是不知不解者。
 
  此处所谓“未见缘”,就如同《中阿含经》卷五十四〈大品阿梨吒经 第九〉开示:“如是正解脱如来,有因提罗及天伊沙那,有梵及眷属,彼求不能得如来所依识。”[《大正藏》册一,页766,上5-7。] 因提罗天主(帝释天)、伊沙那天主(大自在天)、大梵天以及他们的眷属,熏闻二乘法中的缘觉法,知道十因缘法中有个“本识”—溯源本始有此根本识,从来无生无灭、不因他法而有者,是本有法,故称本识;他们也有人闻熏大乘法,知道有第八识,这就是缘觉法之十缘起支所说名色之所从来的本识;一切真正解脱之诸佛如来都是依此第八识本识而说自在、解脱,且每位有情都有这“本识、第八识”,可是这些天主及他们的眷属还是属于“未见缘者”,他们穷尽一切心思、费尽一切思量,来作观察、分别、寻觅,都无法找到他们自身中的“自性如来第八识本识”—“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如来所依识”。由此可知,《阿含经》本来就有解说八个识,以第八识来成就一切世间与三乘菩提,这就是缘起的真实义—有著根本因、有因而出生万法的缘起,而非世间人、学术界凡夫随意胡说的无根本因的无因生之缘起法。
 
  ⑪舍利弗尊者开示缘起、缘生之四句差别
 
  再从 舍利弗尊者开示的缘起、缘生道理,一样可见这真实义;舍利弗尊者在《了本生死经》开示:
 
  
 
是诸贤者,因缘起故,缘是生法。有缘起不缘生法,有缘生法不缘起,有缘起缘生法,有不缘起不缘生法。何谓缘起不缘生法?为缘不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至于老死,大苦恼具成有;如上说,是谓缘起非缘生法。何谓缘生法非缘起?为如不明、行、识、名色、六入、更乐、痛、爱、受、有、生、老死,是谓缘生法非缘起也。何谓缘起缘生法?若出生住,不断老死之生,是出生住因缘相近、因有相近、因微相近、因谛相近、因如相近、无异相近、不狂相近、缘起相近,以缘生如是法:有、受、爱、痛、更乐、六入、名色、识、行,是谓缘起缘生法。何谓不缘起不缘生法?谓得道者。[《大正藏》册十六,页815,下12-24。]
 
  阐释经文义理如次:
 
  是诸位贤者,由于因缘合会的缘故,因此而出生世间诸法。这道理有四句简别:缘起不缘生法,缘生法不缘起,缘起缘生法,不缘起不缘生法。什么是“缘起、不缘生法”呢?就是缘于无明而有行;缘于行而有六识;缘于六识而有名色,乃至缘于老死而有大苦恼具;如上所说,这就是“缘起的道理、非缘生法本身”。那什么又是“缘生法、非缘起”呢?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更乐、痛、爱、受、有、生、老死;这是在一一说明这些缘生的诸法,不是在说明缘起的道理。那什么又是“缘起、缘生法”?如果出生的诸法有所住,皆是未断而必有老死之后世生(本质无常,亦是将灭之法),这样出生之后的有所住,其实是与因缘法相近,也是与后有相近、因微细烦恼相近、因苦集谛相近、因真如相近、无异于真如相近、心地不狂而相近、也是缘起的相近,都是藉著真如为缘以及各种的缘而出生了如是诸法:有、受、爱、痛、更乐、六入、名色、识、行,这便是我所说的缘起缘生法。什么是“不缘起、不缘生法”呢?这就是亲证这缘起实谛的得道者。(这些贤圣亲证了缘起法的本因本源—本识,知悉这一切世间缘起流转之作用、现象、相貌,全都是依这本识藉诸缘而有。然此本识无有一法行之于取舍,祂所成就的一切缘起诸法,实际皆是在本识如来藏表面上幻起幻灭,实际本无生灭可言,唯依众生执取,说为因缘生、因缘灭;由此真实道理,一切诸法摄归回本识如来藏,而本识无生无灭,诸法亦无生无灭;既是无生,则自是非缘起生,以无真正本质现起故。亦可说证道者还灭诸法,自无无明之缘起生;又若二乘定性声闻阿罗汉执意入涅槃,亦无再有缘起生。)
 
  ⑫世尊开示这一切无生无灭—不离如来藏故
 
  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一切佛语心品之二〉开示这缘起的义理: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
  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
  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大正藏》册十六,页490,中1-11。]
 
  师父 平实菩萨在《楞伽经详解》第四辑有阐述这段经文真实义:
 
  一切诸法都无因缘生,也没有因缘灭;
  然诸愚痴无闻凡夫却于彼生灭之中,
  而起因缘生与因缘灭之虚妄想。
  我释迦牟尼并非遮止“诸法灭已复生”之现象,
  也不是遮止“诸法相续因缘而起”之法相;
  我只是为了断除凡夫愚人之愚痴迷惑虚妄想像等恶缘。
  有无等缘起法,都是不能出生;
  被习气所迷惑而轮转,从这习气而使“三界有”等众生出现了。
  真实涅槃妙心没有出生之一切缘,而且永无灭坏之缘,
  以此妙心所住涅槃境界来观察一切有为法,
  全部都像眼翳时所妄见之虚空花朵一般。
  如实观察能摄受之觉知心我,及所摄受之六尘相,
  舍离迷惑痴乱之邪见;
  便知其实未有一法能外于自心藏识而已生当生,
  也不可能外于自心藏识而有因缘所缘缘等四法;
  我说三界一切法都无真实不坏之自性—皆依自心而有,
  而我所说的这些言辞,也都只是言说而已。
 
  所以,“有因缘、无因缘”之任何言说都不能离于如来藏而说,“有缘起(流转)、无缘起(还灭)”亦然,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无生无灭”咸皆摄归如来藏,这如来藏妙法是大乘贤圣境界,是圣智,并非二乘圣人所能理解,毕竟不是世人可轻易懂得,唯亲证之大乘贤圣可知其然!所以,离开了如来藏,哪里有“缘起”可说呢?
 
  且,如果依照释印顺依文解义的说法,这“唯识”经典既然说“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那他说“唯识性空、唯识唯名”,不就和他定义“般若”是“性空唯名”一样吗?那他分割唯识与般若就成为全无必要了。所以一切学人,若只是依文解义,也不愿、不肯亲近真善知识,这是无法理解大乘法的。
 
  ⑬ 缘起法甚为深邃,不是各大山头之所能轻易理解
 
  如上所说,这大乘法与缘起,如是深邃,哪是世间人可以一时之间就明白的呢?应当深入熏习,不应随便发表言论。
 
  在此,以佛光山的佛法推广为例,它有一本《最初的根本佛法》,网站上这么说: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便是这个宇宙人生的道理—缘起法。“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性。……但是,缘起并不是佛陀所创造或制定的,而是宇宙人生本质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自然的法则而证悟成佛,然后将这个证悟的道理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起,主要而力强者为因,次要而力弱者为缘,透过因缘和合,才有一切现象,才有一切法(事事物物)的生起。[星云法师,《人间佛教小丛书162:最初的根本佛法》〈第一篇 缘起〉“壹‧缘起的意义”。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frbook.aspx]
 
  世间凡夫所说不及第一义,所解因缘无涉及本因
 
  佛光山这样的说法确实显示了末法时代的特质,听他们说完后还是不知所云,因为言不及义—不及第一义。他说:“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成佛。”然而 世尊是前半夜先以手按地开悟明心,后睹东方鱼肚白一曦明星光芒而眼见佛性,这两者有先后区别;但为何前已开悟,还不能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呢?写那些文字的僧人并不明白这成佛的道理。他说:“(佛陀)他所证悟的便是这个宇宙人生的道理—缘起法。”然缘觉也证得缘起法,世间也有辟支佛在无佛时可证得缘起法,成就缘觉果,然同样是证得缘起法,为何不是成佛呢?写这文章的僧人也不明白三乘之差别,如何却称这是“根本佛法”呢?岂非是贬抑 世尊?他又说:“‘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性。”然事实上,其他宗教、哲学等也提出了“因缘、缘起”的类似想法、思想、观念,并不是没有;要如何说明这是佛教别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色呢?写的人显然也不清楚古印度世间宗教学说;而且由其陈述来看,对“因缘、依因缘而起、缘起”所说,是同于世间外道所见,不明白这其中的真实道理皆是“不离如、不异如”(真如如来藏)而有的。所以,佛陀在十缘起支说这最后寻找的关键是“识支”,这“识支”第八识是名色之所从来,也是法界的根本,无有一法超出祂的前面,即祂无须任何法的存在而有;此即“本识”就是“本有”,祂是“非缘起法”、“非依他起”而有之法,这就是佛教经典所说的“第八阿赖耶识—本识”,又名“如来藏”;以体性离开能取与所取,说为“真如”;这就是能出生诸法的真实法,故称“法身”;以此心体非世间六识心之心性,不著六尘,故说“无分别”;此心体本体从无生灭,故说“无变异”;如是“心非心性”说为“非心心”。
 
  那篇文章又说:“但是,缘起并不是佛陀所创造或制定的,而是宇宙人生本质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自然的法则而证悟成佛。”然这缘起如前说,已在许多宗教、修行者的观想、臆测、蠡测之中,唯有 世尊真实现观这缘起法的本源,如《杂阿含经》所说,世尊在成佛之前,探索缘起诸法依他起之现象时,到底这最初最终的本有是什么?这样由生死往前探寻,如来作下最后的结论时,并不是停在这十二缘起支的“无明”支,而是这十缘起支的“识”支,这“识”出生了名色,再从这“识”之前探究时再无有一法可得,不可能有一法是此“识”之存有的来源,一切诸法都不能超越此“识”而存在,只能返回;故说此“识”即是本有、无生,自亦无可“灭”,此即《杂阿含经》所说的 世尊成佛时,证悟了缘起法中的“识”—“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二乘缘觉根性者如辟支佛也能证悟缘起法,但他们只知道一定有一个“识”是常住心体,却无法契入而没有找到这个“识”,自然无法证得一切种智,所以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写这本书的人也不清楚缘起法的关键何在,他也不知道何谓十缘起支,即使《杂阿含经》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他一样视若无睹,也不愿向真善知识 平实菩萨求法,就将钜著《阿含正义》放过。其他的荒谬处就不再列举,阅读之人从以上申论,便可知写的人落处分明,不懂大乘法,亦不懂二乘法。
 
  ⑭在释印顺的误导下,人们就愈来愈大胆敢来议论如来
 
  那为何在正法中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山头佛光山,敢这样随意议论 世尊呢?如是身著袈裟者为何敢恣意乱说法呢?这都是由于释印顺的邪教导所引起的。释印顺追随著欧美学术界的“大乘非佛说”及藏密应成派中观师的“六识论”,所以他否定大乘法,更否定第八阿赖耶识,最后教界熏习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恶说、恶见,就产生了上述佛光山怪诞之说法,如今网路上的张志成也是受他的恶见熏习、无可回头。
 
  释印顺訾议佛陀是“人性”净化、“人之德能”扩展
 
  释印顺如是訾议佛菩萨:“大乘法中说:菩萨初得无生法忍—这虽是慈悲相应的,约智证空性说,与声闻平等,即可称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成佛了。究竟圆满的佛陀,不外乎净化人性,扩展人的德能而达到恰好处。这才是即人成佛的佛陀,实现于人间的佛陀!”[释印顺,《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269,行8-11。] 这一位释印顺真的是胡说八道,他以为菩萨所证得的无生法忍,如果从“智慧所证得的空性”来说(约智证空性),是与声闻平等,那依他的意思就是二乘人应该也可证得实相了,不然就变成菩萨只是比声闻多了“慈悲”而没有无生法忍?或者变成声闻僧也有证得第八识并且进修而得无生法忍?那又何必区分为三乘菩提呢?这一位洋奴释印顺不愿依照他读的大乘经来说“菩萨”,却刻意要扭曲实证大乘菩提的菩萨。菩萨所证的空性是以“实相心”的体性来说,此如前说,不是将蕴处界等“苦、空、无常、无我”的世间无常法之“无常空”随意乱套。而且,他这样自我剪裁“佛法”,就自己乱说只要“证得声闻空性 + 慈悲相应”就成佛了?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就成佛了?若这“无生法忍”所证的空性之智慧是与声闻相同,即大乘并没有更证得什么,那是否声闻人只要听闻释印顺的解释来加修慈悲心,就应该也“成佛”了?怪不得释印顺也自认成佛了,将他的传记命名为“看见佛陀在人间”,来完成他“凡夫的人菩萨行即可成佛”的主张。
 
  然为何佛世时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也有“慈悲喜舍”之修证 [ 《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大正藏》册二,页247,中18-24。],不是皆无?如果只要这样继续修行圆满,就会变成释印顺所要的“成佛”了,那为什么他们不是继续依释印顺所说“看齐、精进”呢?即使是定性声闻慧解脱阿罗汉也可以加修禅定,成俱解脱,乃至具备慈悲喜舍,而根据释印顺所说,这样就是已经快要“成佛”了,那为何他们还执意要入无余依涅槃呢?
 
  释印顺以自身是人来看待诸佛菩萨应如他一样
 
  所以,这释印顺摆明了要笼罩大家,他一生就是“喜欢”胡扯、乱扯、鬼扯、瞎扯,尽情曲解、贬抑、诬谤、诋毁大乘法,他就是这样的“人”。聪明的释印顺自知他虽胡扯,但一定有人会接受他表面的说法;但如果继续扯,人们多看几次就会起疑;因此他在行文中,很快地切入到“人”的观点,将“佛、菩萨”视作与“人”无异,以混淆前面之说。所以,释印顺讲涅槃时,就可顺理成章地自说 佛陀“人”走了以后,不受后有,就是“灰飞烟灭”;如是建立他的邪说。
 
  在释印顺全力巩固“佛、菩萨”只是“人”的情况时,显而易见他也认为所有的“佛弟子”都只是“人”,也是要“即人成道”;但这样他就不应该接受有声闻初果,因为初果人就可生到天界了;若他说这七上七下后最终还是在人间证果成阿罗汉,然有的三果人是“上流处处般涅槃”—会生在色界天当“天人”、不会重返人间当“人”,然后就在天上证果入涅槃,所以如何说他是“人”?
 
  且,“人”是被生之法,不是“因”法,这样的释印顺连根本因“本识”都不清楚,如何以“人”为“本”来说“人性、人的德能”之成就后,就是“成佛”呢?唯有“根本因”能出生有情之名色,此被出生的有情名色诸法本无自性,这些法的自性都是虚妄、生灭、无常的,若执意主张以此“无常之自性”配合释印顺之“人性、人的德能”为根本便可成佛,那释印顺就该去倡导世间道德、去学四维八德三纲五常、修学孔孟之道就好了,如何以此变为“成佛之道”呢?或释印顺认为孔子、孟子等人也成佛了?或者释印顺是想要解说人乘,说明持守五戒即可成佛?但又如何可说这样就是等同 世尊所说的三乘菩提妙法呢?如何以为人性净化、扩展人的德能,就可以圆满无上正等正觉、法界遍一切知,过去、现在、未来无有不知,一切种子功德无不具足亲证而“成佛”呢?教界诸多大山头这么喜爱释印顺,会信释印顺的鬼话(魔话、听魔波旬的话),何不集体改名“印顺山”呢?且,印顺还自称“看见佛陀在人间”,你们这么信受,何不改供“印顺佛”、刻一释印顺像每天烧香膜拜就好了,何必学佛?何其愚痴!
 
  这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有百亿个小天下(华文是十亿),都有众生;若根据维基百科之“词条”【银河系】可知目前科学界估算其中恒星数量大约在一千亿(或说二千亿)至四千亿之间;难道释印顺以为这 释迦如来的化土,只有娑婆地球一颗行星?其他的众多恒星系统都无法出现众生有情以及其他“人”?只有娑婆地球有“人”而已?释印顺这般的愚痴就如同中世纪西方自以为人类的所在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星体都得围绕著地球运转是一样的,显然只有愚痴到不行的人才会傻傻地苟同释印顺这样自高的想法。
 
  如来功德非如世人以人本位可得思量
 
  既然娑婆世界都是 释迦如来教化的区域,如来又是天人师、佛、世尊,如何忍心不教化其他星球的众生呢?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二说菩萨摩诃萨“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想”、“菩萨摩诃萨,誓度诸未度”,在成佛之前尚且如是,如何在成佛后,反而不至广阔的银河系中有众生有情处广度众生呢?这可能吗?谁会信释印顺这样的鬼话呢?如何慈悲具足圆满的 世尊,在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以后,就只待在地球,而且还必须依释印顺所“规定”:只是个“人”,不能到其他星球广度众生?如何会有人信受这愚痴的释印顺所说呢?当知:如来能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广阔的世界中示现出百亿佛身,这会是此愚痴释印顺所以为的“凡夫人”可作得到的吗?当知这是“佛”!无可置疑!更何况本师 释迦牟尼佛是古佛再来,所现无边身、广大身、不可思议身,哪里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的一小部分是 如来的化土!这广阔无边的华藏世界海,就是 释迦如来的报土!
 
  任何人都应如上思惟,不能因为释印顺讲起话来慢条斯理、看似“人话”,就以为他不是胡扯、瞎扯(然释印顺往生后连当“人”都办不到了,就是因为他否定“佛、菩萨、大乘法”、毁谤三宝,已然下堕)。世尊大慈大悲,到人间是示现,如何这释印顺还真的听魔波旬投念、受其摆布,一定要认为“世尊是人”呢?所以,他哪有理解真实佛法的善根呢?
 
  如来不著世间法、示现于世间,智慧无上
 
  诸地菩萨世世都能生在色界天中,三贤位第七住以后、尚未发起初禅的菩萨们也是世世都能生在欲界天中,世尊的证量更是无可比量,所以 世尊在《中阿含经》卷二十三〈秽品青白莲华喻经 第六〉宣说:“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所以者何?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出一切世间。”[《大正藏》册一,页575,上5-7。] 世尊是“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出一切世间”,这哪里是世人所以为的“人”呢?即使是世间所说的“圣人”也作不到。因为 世尊是佛!
 
  世尊在《杂阿含经》卷五宣说:“我不见沙门、婆罗门中,所知、所见能与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共论议,不摧伏者。”[《大正藏》册二,页36,中16-18。] 世间任何人都无法与 世尊共相议论而不被 世尊所摧伏。因此,这些小看、轻视 世尊之所证者,以为 世尊只是偶然地找到了这共通人间的法则:缘起轨则,就这样成佛了;因此释印顺才会这么大胆自称是“看见佛陀在人间”;真是愚痴!就是全世界的众生都变成言语辨给,全部加起来也还是一样被 世尊以大智慧所摧伏。
 
  《别译杂阿含经》卷六:“佛告迦叶:‘世间若有声闻弟子,都无至心,实非世尊而言世尊,实非罗汉而言罗汉,非一切智言一切智;如是之人,头当破坏作于七分。’”[《大正藏》册二,页418,中18-21。] 所以,若世人、各大山头随便说出“佛陀也只是如何如何……”,在此带有“嫌弃”语气之下,是否以为自己也能够理解“缘起”而可“现在成佛”呢?这样僭越的愚人都在此受到 世尊预记之严厉谴责;何必一定要如此呢?
 
  如来即是真如、即是无垢识法身
 
  世尊在《中阿含经》卷三十九〈梵志品婆罗婆堂经 第三〉自说:“不离如者,是如来也。”[《大正藏》册一,页674,上26-27。]世间人以为 世尊只是五蕴身心,不知道这五蕴之所从生,所以 世尊清楚说有“入胎识—本识”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是“名色”之生老病死、生住异灭之本因,所以,从入胎、住胎、出胎一直到老死,无不伴随,是与祂所生的“名色”同时俱转,即“七转识”同时俱转,此即八识和合、万法唯识;这“入胎识—本识”就是《中阿含经》所说的“如来所依识”,就是大乘唯识妙法说的佛地无垢识法身。如是之“名色”既然被世人以为是“如来”,此“名色”不离“如”,意即是说这“入胎识、住胎识、出胎识、伴随众生名色一直到老死的识”就是“如”、就是“真如”,这哪是不知不解的释印顺所以为的“五蕴”即“如来”,将“如来”视同于“众生”呢?这样如何走出无明长夜?
 
  如来非人、非天之真实义
 
  世尊在《大般涅槃经》卷十一〈现病品 第六〉宣演:“如言如来是人、是天,而我真实非人、非天,亦非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大般涅槃经》卷十一〈现病品 第六〉:“如言如来是人、是天,而我真实非人、非天,亦非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非我、非命、非可养育、非人士夫、非作非不作、非受非不受、非世尊非声闻、非说非不说;如是等语,皆是如来秘密之教。”《大正藏》册十二,页431,上16-21。] 世尊既依于“识—本识”、不离于“如”,自非是世间聚散和合的五蕴身。如何世人以“人”、“天人”来看待“如来”呢?因此,世尊在此郑重宣说:如来不是世间有情,以如来身非五蕴身,以此不可思议的无垢识(第八识)即是佛地真如,即是世尊之法身。因此,莫再学释印顺、张志成对 世尊及殊胜法教起不敬想。(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